「大洛共和国」:修訂間差異
(所有简体字已转化为正体字。) |
小 (→国家象征: 國家象徵) |
||
第264行: | 第264行: | ||
洛國主體民族為漢族,占全國的100%,但因歷史上北人南遷,其中洛國人祖輩基因中北方漢族占比多。 | 洛國主體民族為漢族,占全國的100%,但因歷史上北人南遷,其中洛國人祖輩基因中北方漢族占比多。 | ||
=== | === '''國家象徵''' === | ||
==== '''旗幟''' ==== | ==== '''旗幟''' ==== |
於 2024年10月30日 (三) 14:23 的修訂
大洛共和國(英文:Evelysian Republic / Republic of Evelyse / Republic of Luo),簡稱洛國,是位於東亞、北美及大洋洲的共和制國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利堅合眾國及澳大利亞聯邦接壤,實際國土面積約400平方米(約121坪)。首都為英州。
格言:Ave Mater Evelyse | |
國歌:大洛共和國國歌 國旗歌:我心所向 | |
首都 | 英州 |
---|---|
中央政府 所在地 | 英州 |
最大城市 | 綏派 |
官方語言 |
國語 淮語 吳語 中原官話 英語 |
族群 | 漢族 |
政治體制 | 共和立憲制 |
國家憲法 | 《大洛共和國憲法初版》 |
領導人 | |
• 內閣總理大臣 | 趙子韾 |
• 國家議會議長 | 暫缺 |
• 首席大法官 | 暫缺 |
成立 | |
• 泡饃店建國 | 二〇二四年七月十二日 |
面積 | |
• 總計 | 0.0004 km2 |
• 水域率 | 0% |
人口 | |
• 2024年12月估計 | 7 |
道路通行方向 | 右 |
互聯網頂站域 | .el |
國名
關於“洛”字有多種釋義:
- 指建國地點陝西省商洛市;
- 指北洛河,渭河的支流;
- 指雒水,黃河的支流;
- 指河南省洛陽市,意指洛國的根基為華夏文明。
英文名"Evelyse"則來自一張法國的Besombes - Rizet的實驗性音樂專輯《Pôle
》,僅取詞之美感,與“洛”字無歷史及語言學上的關聯。
歷史
土地歷史
大洛共和國由位於長江下游以南的實際控制土地(除綏派市及洛國洛陽市外的太平市及阜安市)及下游以北的僅聲索土地(英州市、舞海市及射陵市)組成。
今綏派市是洛國歷史最悠久之城市,其中縣級雪橋市購得於二〇〇三年;長麓縣購得於二〇一三年;靖義市購得於二〇二三年。綏派市位於合肥市,即為洛國大部分國民及其祖上聚居及遷來處。
今太平市位於馬鞍山市當塗縣,為洛國部分國民祖籍所在地。其土地購得於二〇二一年。
今阜安市位於蘇州市工業園區,其土地購得於二〇二〇年。
今英州市位於揚州市江都區,二〇二四年七月認定為首都。其首都的身份因其處於城市輻射線中心而被賦予。洛國過去擬定為首都的城市有商洛市、南陽市、安陸市、儀征市等。
今舞海市位於泰州市海陵區及南通市海門區、如皋市及海安市,二〇二四年八月設立。其繼承原擬設位於平頂山市舞鋼市的同名城市。
今射陵市位於鹽城市射陽縣,二〇二四年九月設立。其繼承原擬設位於滁州市定遠縣,後再次遷至蕪湖市南陵縣的定陵市。
今玉京市位於加州的聖荷西,二〇二四年九月設立。
今憲馬市位於維多利亞州的墨爾本,二〇二四年九月設立。
人口歷史
現洛國國民祖上由安徽省、山東省、江蘇省、浙江省遷來,並至其父輩或祖父輩定居在綏派市周邊縣市(蚌埠市;淮南市壽縣;合肥市市區、長豐縣、巢湖市;馬鞍山市當塗縣等)。
洛國人大多屬江淮民系,操普通話(標準漢語)、淮語(江淮官話)或中原官話,有部分屬吳越民系,操吳語。
二〇二四年七月十二日建國後,洛國國民主要遷至經濟發達、面積大之城市,例如綏派及阜安。
政權歷史
中國科學黨(二〇一八年五月四日 ~ 二〇一九年六月十八日)
二〇一八年五月四日,時現洛國第一任內閣總理大臣趙子韾就讀之初中班長于中國大陸社交軟體QQ譴責趙子韾諷刺班主任留堂之行為,同時聲稱班級中“潛在有‘台獨’及‘港獨’分子。”因其言論過多包含無實證的指認,再加上其傾向班主任的立場,趙子韾同日組建中國科學黨。政黨的主要目標是減小班主任、任課老師、班長及其簇擁在班級中的權力,並提升學生自由權、話語權等。最興盛時期,黨員數量占全班男生總數三分之一。
中國科學黨在政治宣傳方面小有成就,甚至有來自非黨員的政治支持。主要事件有:
- “徵文案”,夏姓黨員在要求為一作文比賽寫草稿後,擬題描寫一位參與六四學運的學生的經歷,被約談。
- “參政潮”,多數黨員效仿、諷刺大躍進、文革時期之政治宣傳。
- “撰文潮”,為緩解中考給予的壓力,部分黨員課餘時間編寫諷刺小說,因此誕生了洛國文學歷史的第一部作品,描寫了在一個蒸汽朋克的背景下,幾百年中國統治地球後由太平洋分裂成東西中國的故事。
二〇一九年六月十八日,全體黨員因初中畢業,解散政黨。
璦南民國(二〇二四年二月二十九日 ~ 二〇二四年六月)

二〇二四年冬,中國大陸興起“科目三”,並傳播至世界各地。趙子韾認定其“有害人民的精神健康” ,遂在二月二十九日建立璦南民國。” 璦“指合肥市肥西縣翡翠湖,而”璦南“即現綏派市靖義市。建國後期,趙子韾因認為建設工作過於倉促而放棄璦南民國之名。
洛國君主立憲制時期(二〇二四年七月十二日 ~ 二〇二四年八月七日)
二〇二四年七月初,趙子韾籌備重新建國,赴西北尋找靈感。是月十二日北京時間上午九時整,其在商洛市商州區民主西路山陽陳家羊肉泡饃泰宇店宣佈成立洛國。初稱己為”淮王。“後赴桂林、南通考察後歸共和制。
洛國共和立憲制時期(二〇二四年八月七日 ~ )
二〇二四年八月末,洛國啟用第一版憲法。
二〇二四年九月末,洛國在美國及澳大利亞設立使館。
二〇二四年十月末,洛國開始”第一個三年計畫“,著重于農業、文化、經濟、環境、外交等上的短期目標。
地理
位置方面,洛國大部分城市散佈于華東地區的安徽省及江蘇省長江沿岸城市。射陵市東臨黃海,海外領土玉京市位於美國加州中西部,而憲馬市則位於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南部。其中“洛西”意為洛國西部,屬內陸。代表城市有綏派市、洛陽市和太平市;“洛中”有英州市;“洛東”沿海,有射陵市、舞海市和阜安市。
氣候方面,以周淑貞氣候分類法為准,除射陵市屬溫帶季風氣候、玉京市和憲馬市屬地中海型氣候外,其餘城市因位處淮河以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生物方面,洛國因其特殊地質極其缺乏植被及動物棲息地,較為常見的有椋鳥、麻雀、松樹、枸骨等。
水文方面,儘管洛國境內無大型水體,但是幾乎每座城市皆臨大型湖泊或河流。例如綏派市靖義市北面翡翠湖,南靠派河;阜安市位於金雞湖和陽澄湖之間;太平市于舊太平府護城河以西;英州市西臨京杭運河等。
地勢方面,海拔整體較為平坦且趨近海平面(0米),最高海拔處是位於綏派市靖義市的壘球嶺,約有130米高。
自然災害方面,洛國大部分城市在仲夏後易發洪水,同時間隔受到持續高溫,亦會發生旱災。洛西因靠近桐廬地震帶為洛國唯一的地震常發地區。二〇二四年九月十八日洛國標準時間約二十時五十一分,綏派市、洛陽市及太平市受到合肥市肥東縣4.7級地震的影響。
經濟
政治
大洛共和國效仿了日本國會模式創立了國家政府。據現行《大洛共和國國家憲法》所述,大洛共和國之權力由人民民主投票產生的大洛共和國政府行使。大洛共和國政府由三個部分組成:
- 立法機構:國家議會。下設地方議會。
- 執法機構:內閣及地方政府,其中內閣下屬有財政部、醫療部、衛生部、安全部、文化部、教育部、體育部、交通部、建設部、農業部、人事部和外交部。
- 釋法機構:國家最高裁判院。下設地方法院。
大洛共和國實行多黨制的政治體制,但至二〇二四年底在洛國未有註冊的政黨。
行政區劃
大洛共和國境內有一個直轄市(英州市)、兩省(江化省及江旗省,已擬定於二〇二五年初虛級化或撤銷)、六市(綏派市、洛陽市、太平市、舞海市、射陵市、阜安市)和海外領土兩市(玉京市、憲馬市)。君主立憲制時期曾替代所有的“市”為“府。”

特别市 | 普通市 | 縣級市 | 縣 | 鎮 |
---|---|---|---|---|
英州 | 雒英
祈祇 |
|||
綏派 | 靖義
雪橋 |
長麓 | ||
洛陽 | 洛陽 | |||
太平 | 十四 | |||
舞海 | 繪海
新海 |
梁諸 | 過沿 | |
射陵 | 樺海 | |||
阜安 | 唯府 | |||
玉京 | ||||
憲馬 |
人口
大洛共和國至二〇二四年底總人口數為7人。其中:
- 綏派市2人
- 阜安市2人
- 洛陽市1人
- 玉京市1人
- 憲馬市1人
- 英州市0人
- 太平市0人
- 舞海市0人
- 射陵市0人
- 阜安市0人
民族
洛國主體民族為漢族,占全國的100%,但因歷史上北人南遷,其中洛國人祖輩基因中北方漢族占比多。
國家象徵
旗幟
洛國國旗的非官方稱號為“青天玉龍旗。”其中藍色是洛國的代表色,不僅代表國花桔梗,亦象徵著理性、藝術、謙遜;白龍代表組成洛國的兩省。同時白色也象徵著純潔。縱橫比例為三比五。
洛國的政府機構必須同時懸掛洛國國旗及政府旗。
-
民用旗
-
政府旗
-
內閣總理大臣旗
國徽
洛國國徽仿照了國璽的設計方式。其中右側“𩙣”字為“風”之異體字,與“海”字象徵著洛國的地理環境。
根據相關規定,所有洛國政府機構下發的檔上必須擁有國徽樣式的蓋章。
格言
洛國格言原為“Credo in te.”為拉丁語“我相信你。”現為“Ave Mater Evelyse”意為“洛國母親萬歲。”
國歌
洛國從二〇二四年七月十二日至八月二十六日的國歌為《洛國國歌》,是古斯塔夫·霍爾斯特《行星組曲》中的《木星——歡樂使者》的截取。整首國歌無歌詞。
是年八月二十六日至十月二十六日的國歌為《大江歌罷掉頭東》,由周恩來作詞、傅庚辰作曲。
是年十月二十六日後至今的國歌為《大洛共和國國歌》,為 Peeter Ruubel 和 Friedrich August Saebelmann 創作的歌曲《Kaunimad Laulud》,但因為原曲以愛沙尼亞語演唱而改為純器樂。
國旗歌
洛國的國旗歌為 Rick van der Linden 所作 《You are the Only one I Love》,僅在特殊場合跟隨國歌之後演奏。
文化
洛國因地理方位在文化上與中國,尤其是江淮地區及淮揚地區一帶同源。且由於移民遷入,亦有吳越地區和中原地區文化的影響。明顯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各自當代文化的發展上。
因歷史發展之進程迅速,洛國當代文化主要來自中國、美國、英國、加拿大(主要來自魁北克省)、日本、德國、法國、前南斯拉夫諸國和前蘇聯諸國等,屬於大熔爐式的融合。
在二〇一六年和二〇二四年于洛國發生了兩次文化分裂,致使洛國國內尠有例如近幾年抖音、小紅書、韓國流行樂、日本流行樂、歐美流行樂、萌文化及部分主流化的亞文化的身影出現,而更側重於研究與發揚古典主義建築、雕塑、音樂、文學、繪畫、書法等之美學。二〇二四年十月,大洛共和國政府決議採取對曾經甚為抵制的文化採取更加開放包容的態度,認為此舉可以防止潛在人才的過度流失。
語言
洛國的官方語言為普通話、淮語、吳語、中原官話和英語,它們亦是常用語言。
洛國普通話與大陸普通話略有區別。最明顯為帶有淮語特徵而不分前後鼻音;其次是改變部分字音回老國音或異讀音,例如“崖”(yái)、“躍”(yào)、“曝”(pù)、“說(服)”(shuì)等;再次是受當塗話(淮語一種)的語法影響,例如由常見的“把”字句衍生出的“給”字句、方言特有詞彙等(如“調夥”——一般詢問一件事是否做完)。在當代,洛國盡可能消除流行用語的濫用與其帶來的消極影響。
淮語,又稱江淮官話,尤其在靠長江沿岸一帶受吳語影響。洛國國民因多來自或居住于江淮地區而常話淮語。其中綏派市、洛陽市主體說淮語洪巢片合肥話;英州市主體說淮語洪巢片江都話;太平市主體說淮語洪巢片當塗話;舞海市繪海市、新海市、過沿鎮主體說淮語泰如片泰州話、如皋話和海安話;射陵市主體說淮語洪巢片建鹽話。
吳語,更多散佈在長江以南。在洛國僅有祖輩說吳語之國民略知其一二。舞海市梁諸縣說太湖片蘇滬嘉小片崇明話;其中環繞太平市之當塗縣為江南一大僑縣,十裡不同音,除姑孰鎮、江心洲等西北地方外,為淮語及吳語混雜區。吳語在當塗主要集中于湖陽、新市及博望,為其中一支宣州片。太平市主體則含有一種源頭更加偏南方的吳語:太湖片臨紹小片諸暨話,該方言亦出現在上述梁諸縣。阜安市位於蘇州,說吳語太湖片蘇州話。但由於洛國建國後淮民南下,阜安也混雜了淮語。
中原官話更多分佈在江蘇極北、安徽淮河以北、河南全省及陝西省交界處。洛國中原官話使用者多受其家庭影響。占多數的有商阜片界首話、商阜片蒙城話、信蚌片蚌埠話、信蚌片壽縣話等。
洛國英語因為絕大部分國民留學美國而基於美式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