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變事件
赤變事件(英語:June 15 military coup d'état)指克里斯蘭共和國於2016年6月11日至15日發生於共和國政府內的一場武裝軍事政變,目的為阻止瓦希里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對克里斯蘭的滲透,亦可解讀為赤化未遂政變。
赤變事件 June 15 military coup d'état | |||||
---|---|---|---|---|---|
![]() 2022年赤變事件紀念主視覺 | |||||
| |||||
參戰方 | |||||
支持反對派的國內勢力![]() ![]() 共和黨 |
支持總統府的國內勢力![]() 克里斯蘭共產黨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 ![]() ![]() |
![]() | ||||
政治支持 | |||||
![]() | 瓦希里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 |
背景
克里斯蘭第一共和國
2016年4月23日,克里斯蘭第一共和國成立,在前臨時政府派系達成共識之下,新政府承接了甫經歷蘇丹各政權內戰紛亂的殘局,並考量避免派系之爭再度上演,5月4日新政府推舉甫遭瓦希里亞驅逐出境的前瓦國反對黨領袖呂政殷擔任總統職,即共和國第一任總統。
國內政治形勢上,第一共和成立後,前政府派系整併為共和黨與建國委員會,另有左翼勢力效法瓦希里亞統一社會黨形式籌組克里斯蘭共產黨。
左傾風波
新憲法通過
呂政府執政期間大力推動克里斯蘭法制化,在5月19日共和黨與建國委員會提送了新憲草案作為修憲草擬範本,而最終制憲委員以瓦希里亞憲法為基礎於5月28日通過了新憲法,新憲與憲草之差異除組織規範的不同外,第七條的「克里斯蘭共和國為一牢不可破之共和制國家。」也一度引發質疑。依照憲法,克里斯蘭最高行政機關為國務院,最高立法機關為國會,惟總統府於行憲後旋即架空行政與立法機關,對內繞過行政機關執行政務,對外逕自簽屬與批准條約,共和國行政體系自此嚴重分裂,新憲法也流於形式,此時克里斯蘭實質上成為總統制國家,國務院與國會則僅存「諮議」功能。
親瓦希里亞政策
2016年5月10日,總統府與瓦希里亞政府簽署建交公報,引發部分共和派人士對其身分的質疑聲浪,6月9日建國委員會按照原憲草設計,另獨立設置行政院以取代遭架空的國務院,並由行政院長葉志暘召集其他反對派人士計畫革除總統職務。6月11日,總統府對外宣告將克瓦兩國關係升級為軍事互助合作夥伴,並宣布國家進入戰爭狀態,此舉被建國委員會、共和黨視作府方即將清算反對派的訊號。
發動政變
2016年6月14日,建國委員會與一眾反對派決議在隔日革除國內親瓦勢力,目標為解除總統職務、解散共產黨並恢復國內法治與秩序。
6月15日晚上6點36分,呂政殷遭到建國委員會成員拔除臉書粉專管理員權限,並同時與共產黨人是一同驅逐出國民群組,武裝政變旋即宣告結束。晚上6點44分,由建國委員會與共和黨主導的行政院以臉書粉專對外宣告武裝政變的消息。
後續
武裝政變後隔日,國防部以演習為名逐步掃蕩國內親瓦勢力,此後克里斯蘭與瓦希里亞政府關係降至冰點,即便瓦希里亞政府於8月31日對外坦承主導克里斯蘭的赤化工作,但直至第一共和終止前夕,共和國政府皆未承認其合法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