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聯國
華夏眾聯國 | |
---|---|
United Eurovia | |
格言:"In God We Trust" 我們相信上帝 | |
國歌:《明燈》 | |
位置 |
![]() ![]() |
首都 | 樺林聯邦特區 |
官方語言 |
英語、粵語(法理上) 國語、台語、客家話(日常上) |
族群 |
平安族 黃名族 |
宗教 | 基督新教 |
政府 | 君主立憲聯邦制 |
• 信立世皇 | 愛爾柏塔一世 |
• 首相 | 理文侯爵 舜和 |
• 副首相 | 朱孝文爵士 |
• 聯邦法院大法官 | 仲尼 |
立法機構 | 華夏眾聯國國會 |
• 上議院 | 參議院 |
• 下議院 | 眾議院 |
人口 | |
• 2022年普查 | 29 |
貨幣 | 信元 |
日期格式 | dd/mm/yyyy(AD) |
道路通行方向 | 靠左行駛 |
眾聯國(英文:United Eurovia),全稱華夏眾聯國,又名信立皇朝。是一個位於東亞的主權國家,首都是位於東部的樺林聯邦特區(Wetland D.F.)眾聯國於2014年7月27日由開國元勳英韋希親皇創立眾聯國史上第一個大統一主權國家,是為大吳帝國。在經歷多次的治權更迭,眾聯自2019年的共和改制後,眾聯國政局迎來了長期的穩定,直至2022年初的冠未政變爆發。
眾聯國擁有許多獨樹一幟的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的制度。文化方面,信立文與翁式音樂是眾聯國最著名的特徵,信立文在前九約國系廣泛採用,是前九約和雙林組織的工作語言之一。眾聯國也是信語系的核心國家,信語系國家或地區包括有前九約國系、維克托、和靖、大光明帝國、興南、靖康、黃名帝國、開槓等國家。眾聯國在外交方面積極廣泛地參與不同的國際組織,目前是微型國家聯盟、微型國家經濟共同體、微型國家文化協會、福爾摩沙微國家共同體等國際組織的重要成員國。
名稱
眾聯國擁有許多各式各樣的名稱,聯邦政府官方的名稱是「華夏眾聯國」,正式簡稱是「眾聯國」,在2022年之前,坊間常稱眾聯國為「華國」。除此之外,民間對於眾聯國還有「翁爾維亞」、「維亞」、「保法加」等稱號。2018年初,平安族統一南部,南部原住民「南法哥氏」意圖反抗平安族的統治,因此他們對平安族使用「揸它人」等侮辱性的稱呼。在眾聯國的歷史中,亦出現了許多不同的治權名稱,有大吳、建民帝國、文華帝國、翁爾維亞聯邦等。
政治
法律
華國在過去曾是英國的殖民地,所以華國的法律繼承英國的判例法傳統,華國法院承襲「遵循先例」原則,屬於英美法系(海洋法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憲法
華國憲法是最重要的法律來源,所有其他法律都源於憲法並低於憲法的效力。任何法律不得與憲法相牴觸。基於憲法的最高性,如果國會通過了與憲法相衝突的法律,最高法院可判定該法違憲,任何一個華國法院都可以根據憲法來審理案件。
行政區劃

州份 華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是由5個州份,1個聯邦特區和7個海外領土所組成.他們都是主權與華國聯邦政府共享的政治實體,在聯邦內這樣的實體共有12個。由於各政治實體的主權與聯邦政府共享,因此一個華國人的身分,可以同時是聯邦的公民及其戶籍州的州籍居民。根據協定,各州民眾的戶籍與居住地在聯邦內是可更動的,而且在州與州之間搬遷不需要經過政府同意。
州份 | 州份代碼 |
---|---|
麻堂州 | MAT |
麥羅理州 | MAI |
俄各蘭州 | RGL |
懷源州 | WYM |
霍高斯州 | EFC |
聯邦特區
名稱 | 代碼 | 首府 |
---|---|---|
樺林 | WLD | 元豐 |
海外領土
名稱 | 代碼 |
---|---|
翁屬瓦拉 | EAL |
翁屬遠東 | EFE |
翁屬禧地雅 | EHA |
翁屬天河 | ETH |
翁屬和靖 | EHTS |
翁屬向灣 | ETB |
翁屬維克托 | EVR |
歷史
眾聯初始
根據眾聯國聯邦政府的資料顯示,平安族本是散落在眾聯國不同地區的遊牧民族,各部落各自互不侵犯。直至2014年7月27日,平安族部落首領於東絡齊(今庵奈)建立大吳帝國(當時稱吳國),是為眾聯國最早的大統一政權。後來平安族各部落紛紛歸順大吳,確立了平安族在眾聯國北部的主導地位。
建民帝國
大吳帝國的建立,象徵着眾聯國正式步入信史時代,不過,由於大吳結構鬆散,內政不穩,能流傳至今的古文物不多,只有一張《大吳全圖》。在2015年聖誕節,大吳皇帝宣佈改制,設立多個內閣部門,首次確立了政府各部門的運作,並正式改號「建民帝國」。建民初年,沙靈皇(前大吳皇帝)勤於政事,內政穩定,因此留下了大量的古物文獻,包括有《建民帝國全圖》、《建民帝國宣言》等重要歷史文獻,在沙靈皇在位的期間,建民帝國國力強盛,並且征服了南方數個部落,因此這段時期被稱為「建民盛世」。2016年,沙靈皇退位,仲末帝繼位,唯末帝怠政,不好政事,使建民帝國開始步向衰落。直至2016年中,末帝退位,還政沙靈皇,史稱「末帝還政」。末帝還政後,沙靈皇參考滿清制度,改號「文華帝國」,建民帝國時期結束。
文華帝國
文國建立初期,開文皇(沙靈皇)參照滿清制度,確立多個部門的權力分工,保持政府的運作效率。開文皇在2016年末更推出人口措施,使文國的人口數量大幅增加,是眾聯國史上首次推行大型人口政策。2017年初,文皇推行共和改制,得到朝政大臣的支持,因此,在2017年1月26日文華帝國改號「翁爾維亞聯邦」,正式進入了眾聯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
翁爾維亞聯邦
翁聯是一個遊戲時代,改號後後,文皇胡照擔任首任翁聯總統,定都翁北,實行以復興會為中心的一黨專政。翁聯立國後,翁軍訊速南下,佔領整個翁爾維亞群島和洛京島。2017年2月,翁聯實際統一翁爾維亞群島。翁爾維亞群島在法律上稱「本島」。2017年3月,翁軍繼續南下,攻佔南部的多卡群島、法埠島等,翁聯政府最初在多卡群島上設船頭鄉、側船鄉和船尾鄉三鄉,後來落沙鄉亦被併入多卡群島。2017年5月,翁聯總統胡照著令翁軍攻打鄰國星和,翁軍於「盧君河之戰」中大敗星軍。同月,星和與翁聯和議,宣佈永久割讓來清、烏地及東貴半島予翁聯,自此,翁屬瓦拉成立,成為翁聯首個殖民地。
翁聯的殖民主義
翁屬瓦拉是翁聯第一個殖民地,象徵著華國殖民主義的開端。瓦拉成立初期,來清是翁聯在瓦拉的首府兼發展重心。翁聯眾殖民地中最為發達的亦是瓦拉,是國際重要的大型城市。翁聯政府在瓦拉建立理民府(後稱督察府),並以來清市為瓦拉的政治中心。瓦拉在隨後的發展迅速,不出數月己成翁聯最發達城市之一,僅次於首都翁北。
2017年7月,翁軍東進,發現了禧地雅島,翁軍其後登陸,翌日宣佈翁屬禧地雅成立。禧地雅山多平地少,資源貧脊,加上禧地雅人煙稀少,且距離翁聯本島遙遠,導致當時翁聯不願發展禧地雅,甚至曾一度考慮放棄禧地雅的主權。後來,納軍攻陷翁聯,翁屬禧地雅成為唯一一個沒有被納軍攻佔的殖民地。翁星第二次戰爭結束後,禧地雅終於被翁聯政府納入「頭等發展城市」。唯後來翁聯北進,先後佔領了格達烈文治及沙保鎮,因此禧地雅的發展依然遲滯。
翁星戰爭:翁星交惡
2017年末,星和國被推翻,星和民族共和國宣佈成立。星國要求收回翁屬瓦拉。翁聯政府拒絕了星國的要求,並以「星國不值得信任」的原因回應。星國政府及後再三向翁聯政府要求收回瓦拉,更威脅翁聯政府立即交回瓦拉,否則將會出兵攻打瓦拉,翁聯政府一律拒絕,時任總理那正更以「蠻夷」稱呼星和,致翁星關係急速惡化。
東海事變
2017年,翁聯政府多次拒絕交回瓦拉,星軍遂於東海突襲瓦拉東貴市。由於當時駐瓦拉翁軍軍力不足,使星軍不用數小時便攻下了來清和東貴。翌日,星軍攻入烏地,翁軍節節敗退,總統胡照在當日宣佈撤軍。星軍於當晚在瓦拉縣政廣場升起星國國旗,並宣佈星國正式“收回”瓦拉,瓦拉宣告淪陷。
總理那正在瓦拉淪陷的兩日後親自率兵攻打星軍,雙方疆持在來清,不進不退。2017年12月17日,翁軍突破星軍的防線,將星軍推向東貴半島,佔回來清及烏地。2017年12月19日,翁軍於東貴投下數百媒新研發的「小男孩」導彈,星軍最後大敗,並於同日撤出瓦拉全境,瓦拉正式光復。
2017年12月20日,星和宣佈投降,與翁聯在翁北簽訂《哥他盧條約》,割讓前海予翁聯,歸還並承諾永遠不向翁聯要求取回瓦拉。
復恵內戰:"阿法利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
2018年,恵民黨聯合星和的反翁勢力,在南禧發動戰爭,史稱「南禧事變」,恵民黨軍大舉進攻禮文。由於在南禧事變前,復興會政府調動大量軍力駐守新發現的殖民地格達烈文治,導致復興會政府的軍隊在洛京和本島的軍力嚴重不足,惠軍在一星期內成功攻陷絡京城,並同日宣佈成立「阿法利社會主義共和國」,並繼續西進本島。2018年2月1日,惠軍攻陷翁北,復興政府宣佈從法埠島完全徹出本島和洛京,退守禧地雅島,復惠內戰至此告一段落。
各地群雄堀起
自惠軍統一絡京和本島後,阿國政府宣佈歸還前翁聯的殖民地,其中,亞陶名被歸還予班各馬林。戰事結束後,阿國政府開始調整對外關係,班各馬林、沙國、星國等國先後承認阿國惠民政府,而多卡則繼續支持在禧地雅的復興會 “政府”。
阿國改革:「三五政策」的成功
阿國成立後,政府因應前復興政府的凌亂統治推行一系列的改革,在國家司令與國令院的商討之下,阿國政府推出了「三五政策」,其中「三」是代表廢除三項前復興政府的劣策,重新推出五項符合社會主義的政策。
三五政策推出後,華國民生得以小許改善,國力更超過了其餘四國,成為了當時世界第一強國。復興軍守退禧地雅後,惠民軍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強的軍隊。
禧海危機:復惠互鬥
在復興會退守禧地雅後,總統胡照宣佈辭任,改由副總統那正接任。在退守禧地雅初期,惠民軍瀕瀕侵擾禧海,與翁軍疆持不下。那正宣佈重整軍力,廢除多項個軍事部門,改由中央政府直接指令軍隊,並且在行政上下令改革禧地雅,開始禧地雅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惠民黨在取得本土的主權後,初期推行改革時取得成功,國力大幅拋離其餘四國。唯在2018年3月開始,阿國惠民黨出現內訌,擁護納德星和的黨員開始發起鬥爭,使阿國後期內政混亂,政權更跌常常。
復惠第二次戰爭:凱旋歸來
2018年5月12日,翁軍突襲絡京城,惠民軍駐京軍力不足,翁軍只由了數小時便奪回絡京城。惠民軍在失去洛京城後,軍力集中於南禧,並與翁軍在禮文爆發了長達三天三夜的「禮文之役」。然而,惠民軍因後勤不及,最終翁軍在禮文大敗惠民軍,惠民軍全軍覆歿,並在2018年5月21日正䴥宣佈投降。翁爾維亞聯邦重新管轄本土地區。
復惠戰爭的影響
復惠戰爭使翁軍軍力大量耗損,這使翁聯政府在一段時間內鎖國發展,拒絕介他區事務。這為當時翁聯的重新發展帶來了不少幫助,翁軍在這段時間內重整,並且加強訓練,使翁聯國力再度提升。
南北統一
2018年10月,翁聯總統那正宣佈重新實行擴展政策,調動大量軍隊集中於明川、崎島山及中綫。
2018年末,翁軍越過中綫大舉南下,佔據多個較強大的部落,如南法哥、雲村等。2018年11月3日南方多個部落宣佈歸順翁爾維亞聯邦,自此南北正式統一,以中綫為界綫,確立了日後的華國版圖。
東佔西進
2019年年初,翁軍東進佔領窩塔理克斯,成立窩塔理克斯州。同時西綫翁軍強攻紐塘、法馬葡等國,並成功佔領紐塘全部領土和法馬葡西部的大部份。
白諾石戰爭
2019年2月,翁軍順着窩塔克理斯河繼續西進,並成功進入白諾石國北部。與此同時,另一殖民大國社國亦攻入白諾石國南部,並與翁軍在中綫對峙 。2019年2月,白國不敵兩國夾攻,白國政府宣佈投降,白諾石國正式滅亡。翁聯隨即在佔領地成立白諾石聯邦(北白),社國也在其後成立白諾石共和國(南白),兩白以中綫為界。
廣山之役
2019年5月9日,社軍循西綫攻入法馬莆,並順勢向西推進。社軍在廣山(今法馬莆許東省河下縣)大敗莆軍,並一度進攻並控制紐塘首都。其後翁聯出軍,雙方疆持在廣山,最後翁軍大敗社軍於廣山,社軍撤出法馬莆西部。
2019年7月11日,社國以「白國需要統一」為由出軍跨越中綫與翁軍爆發戰爭,史稱「越綫之戰」。此時,翁聯駐軍不足,北白一度被社國攻陷。
2019年7月15日,翁軍循窩道理克斯攻入北白,成功擊退社軍,將社軍進回中綫以南。2019年7月18日,社軍戰敗,南白和法馬莆脫離社國,再次取得獨立。翁聯繼續向社國迫進,在翁軍進攻至距離泉口(社國首都)不足數里時,社國向翁聯求和,簽署《泉口條約》,條約內容十分苛刻,社國要割讓麥羅理、參仕等地和容許翁聯派兵進駐京昌。在白諾石戰爭後,翁聯成為超級強國,並與紐塘、北白等國家結盟,與社國、法馬莆、南白等國家相對峙。
翁聯晚期的政策
自南北統一後,為平定南方的反抗勢力,翁聯政府開始推行高壓政策,加確了中央極權體制,強迫國會解散。雖然翁聯在戰爭中屢勝,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但翁聯在白諾石戰爭中消耗大量人力和金錢,使得國內經濟一度出現問題。
翁聯解體
2019年7月24日,翁聯受到了嚴重的經濟問題困擾,總統那正宣佈實行「財制令」,以嘗試挽回經濟。但「財制令」不但沒有改善經濟危機,更加劇了翁聯政府的內部財務問題,使國庫存量一度只剩下不足一百元。2019年7月25日,那正政府宣佈暫停除了國務部、外交部及國防部的其所有政府部門,試圖減少各政府部門的開支。這使當時翁聯全國出現大規模不滿的聲音,翁聯政府幾乎完全停止運作。2019年7月27日上午,政府暫停外交部的運作,接連解散國會,關閉國防部,相關部門的事務由國務部直接處理。這時,翁聯政府所有政府部門經已停止運作,只剩下國務部統一處理所有事務。2019年7月27日傍晚,翁聯中央電腦系統出現故障,大量國家資料被遺失,總統那正宣佈解散國務部。
在不足一小時後,那正在樺林總統廣場召開臨時記者會。當時,那正拖着沉重的腳步,走山演講台宣佈翁爾維亞聯邦正式解體。在翁聯解體不足一日後,2019年7月27日晚間,復興會帶領復興軍進駐樺林總統府,前總統胡照宣佈成立「華夏民國」,實行共和體制,繼承了翁爾維亞聯邦的主權。
華夏民國共和時期
2019年7月27日,翁聯宣佈解體,同日胡照帶領復興會在網絡媒體中建立了「華夏民國」,實現了全面網絡化,揭開了華國新世紀的序幕。
建國初期,共和政府以外交為主要發展目標,在7月27日至7月31日期間向超過十個國家遞送邦交申請。2019年7月31日,太平洋聯合國正式通過華夏民國的邦交申請,成為華國第一個邦交國。2019年7月31日,共和政府正式向微型國家聯盟遞送入聯申請。至到2019年9月1日,華國亦得到了羅斯韋爾公國、特維斯共和國的外交承認,共和政府在外交上取得了初步成功。
2019年9月2日,正值開學季,共和政府陷入了第一次的政治危機,在內政方面,華國因開學季而人口活躍度不足,政府部份部門亦被迫停擺,國會運作受到阻滯,使共和政府在施行政策上進度十分緩慢。另一方面,共和政府在外交上亦遇上了樽頸期,自從上一次與特維斯共和國建交後,華國未再得到其他國家的外交承認,甚至不得其他國家的外交回應,申請加入微型國家聯盟一案亦沒有新進展。
2019年9月28日,總統胡照要求政府各部門需重振國家活躍度,並施行強硬的措施勒令政府官員定時工作。不過,該措施被認為過度強硬,使以副總統那正為首的下派陣營不滿,那正要求共和政府收回措施,並放寬對各部門官員的限制,胡照拒絕。2019年9月29日,那正向共和政府下達最後通牒,並要求改革共和政府,共和政府拒絕,於是那正於2019年9月30日發起全國不合作運動,揭開遺害華國極深的「十月風波」。
十月風波
2019年10月1日,十月風波全面爆發,那正號召所有政府官員合作,對抗共和政府,並提出「三不五改」的訴求,要脅共和政府若然不答應則發超更多更嚴重的不合作運動,共和政府全數拒絕。並以「危害國家安全」為由,革除多名政府高層官員,包括副總統那正。此舉惹來更多人不滿,全國各地開始謀生革命思潮。2019年10月中旬,正值十月風波爆發高峰,微型國家聯盟在竹第五屆大會㚤「主權存疑」為由正式否決了華夏民國的入聯申請,數日後亦與拜然聯邦共和國、新韓康共和國等國家交惡,爆發「憲政危機」,下派陣營籍此作為理據,大肆攻擊共和政府,批評共和政府在外交上的挫敗,指共和政府軟弱無能,共和政府繼續拒絕下派的要求,共和政府運作完全癱瘓,十月風波繼續發酵。2019年10月25日,面對着共和政府的軟弱無能,改革無望的局勢下,前副總統那正正式宣佈離國,成為華夏民國第一位離國的人,同時亦令十月風波爆發到頂峰,並引發骨牌效應。隨後,司務院院長、信軍統帥等接連宣佈離國。2019年11月27日,隨着國會主席李伊善宣佈離國後,下派陣營已全數離國,象徵着持續一個多月的十月風波正式結束。十月風波過後,華國人口暴跌至3人,內政完全癱瘓,外交亦非常挫敗,總統胡照宣佈解散政府,單方面聲稱「併入」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成立「英屬華夏」,自立為總督。
二八政革
2020年2月8日,英屬華夏總督胡照發動「二八政革」,令華國重新獨立,並確立君主立憲制,協助愛爾柏塔.溫爾代為皇,結束華國長達三年的共和體制。「二八政革」是華國第一場取得成功的變法,在「二八政革」後,聯邦政府以發展外交為重心,並再次向微型國家聯盟遞送入聯申請,在2月中旬,芉國迎來了外交突破,與靖康民主共和國及奧斯特蘭共和國正式建交,這是自十月風波後首次。2020年2月23日,微型國家聯盟第六次大會正式通過華國的入聯申請,自此,華國開始受到世界各國的承認,並得到了國際舞台上的一分話語權。
眾聯國時期
華國自改為君主立憲制以來,仍然一直採用原有國號華夏民國,為此平登公爵胡照於2020年8月4日向議會提出了《修訂國名提案》,提議重新修訂國號。參議院於是在同月5日進行投票,結果以一票同意,兩票反對及一票棄權駁回了該議案。
直至同年10月18日,此提案再次被提出進行二審經兩院漫長的審議後。結果這次則以兩票同意,一票反對及無棄權過半通過了改名提案。最終參議院宣布華夏民國在2020年12月1日正式更改國號為「華夏眾聯國」。
兩華分裂
2020年9月6日,啟程公爵疑因與華國政治理念不合宣布從華國獨立,成立了「華夏人民共和國」,並組成實施社會主義的政府。華國方面時任首相平登公爵胡照閣下當日便就此事作出聲明,其內容如下:
「對於新成立的「華夏人民共和國」,其稱從我國獨立。雖然我國對新國家的成立表示不反對,但其聲稱取代我國主權、一切國際事務及地位,並聲稱自己為「華國」的正統代表權,此乃我國不能接受之。一山不能容二虎,若當局堅持不更改政綱,我國必定不會予其外交承認,並將其視作非法政權。」
同日,平登公爵亦以首相身份發表公開信:
「兩華皆是一家人,家人不應吵架、不應仇恨 。只要不牴觸華國主權,我們不反對任何國家的成立。我們願意釋出善意,願意與當局人民對話,以和平、公開的方式解決兩華問題。不要仇恨,不要埋怨 ,當遇上這些危機時,正是體現我們固有的翁爾維亞道德文化的時候,任何事皆以和為貴。願兩華問題儘快解決,回復昔日的安寧。」
華共的事件爆發後迅速引起國際間的關注,作為華國邦交國之一的大齊帝國政府代表亦公開對其政權的合法性表示質疑。由於長期不受國際承認,華共政權終於12月29日自行宣布放棄繼承華夏眾聯國的主權,並在翌年1月21日停止運作,正式解散。
租借和靖
根據華夏眾聯國及靖康民主共和國簽訂之《八月條約》,華夏眾聯國自2021年8月12起正式租借和靖地區之和靖市都,原和靖自治領之和靖市都由新成立之「翁屬和靖」取代之。翁屬和靖主權歸靖康民主共和國,治權歸華夏眾聯國,自2021年8月12日起,華夏眾聯國之法律將適用於翁屬和靖。
冊封皇室成員
2021年12月8日,信立世皇愛爾柏塔一世分別將花滿月及安迪冊封為思莉雅公主及利穎皇子,這是繼平登公爵胡照受封為沙靈親皇後首次再度有人加入信立皇朝皇室。
《歸籍政策》
2022年1月7日,為吸引更多外籍人士加入華國,聯邦政府現宣布由即日起,所有非華夏眾聯國國民皆不需先成為華夏眾聯國居民即可直接申請歸化成為華夏眾聯國公民,同時對透過本政策加入華國的人士提供不同福利。
此政策降低了獲得華國國籍的條件和門檻,有效地吸納了更多國民加入華國。然而另一方面這亦使得國內突然出現許多以往沒有的新方向,引起了持不同意見的人們衝突,間接導致了後來冠未政變的發生。
歸籍政策後來於5月22日正式廢除,並且不再承認透過本政策加入華國的公民身份。
確立皇儲
早於2022年3月12日,女皇愛爾柏塔一世便曾經公開表示有過退位的打算。適逢歸籍政策引起的矛盾正於華國境內越演越烈,國內對於這個消息也產生了很大迴響。
至5月20日,幾乎到了冠未政變的前夕,沙靈親皇再次於各方勢力的交鋒下提出了女皇退位的意願,並指定了當時皇室中負責主持調和矛盾的雷利親皇,來自大齊的奧爾德一世於女皇退位後承襲皇位,至此正式確立了雷利親皇作為華夏眾聯國儲君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