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奧爾德一世」:修訂間差異

增加 1,593 位元組 、​ 2023年9月26日 (星期二)
無編輯摘要
imported>ChiEmpire
imported>ChiEmpire
無編輯摘要
第38行: 第38行:
[[檔案: 大齊皇帝冕服御像.png|縮圖|left|150px|奧爾德冕服御像]]
[[檔案: 大齊皇帝冕服御像.png|縮圖|left|150px|奧爾德冕服御像]]


===繼承國皇位===
===繼承眾聯國皇位===
====加入眾聯國====
====加入眾聯國====


第47行: 第47行:


奧爾德前往眾聯國之時,適逢眾聯國內部的政治鬥爭,其中一方是由政黨「丁共連線」所領導的,另一方則是由英韋希親皇所領導的皇室勢力。奧爾德以友邦君主的身份,聯同當時的眾聯國女皇愛爾帕塔一世,協助調停這場政治動亂。
奧爾德前往眾聯國之時,適逢眾聯國內部的政治鬥爭,其中一方是由政黨「丁共連線」所領導的,另一方則是由英韋希親皇所領導的皇室勢力。奧爾德以友邦君主的身份,聯同當時的眾聯國女皇愛爾帕塔一世,協助調停這場政治動亂。




第62行: 第60行:
作為國家元首,眾聯國政府正式名稱為「君皇陛下政府」。根據民主憲政慣例,行政的權力交由選舉產生的首相代為行使,奧爾德一世則負責按照選舉結果及根據首相推薦的人選依法任命不同官員。2023年,奧爾德一世作為君主在交還[[翁屬和靖]]時致詞。
作為國家元首,眾聯國政府正式名稱為「君皇陛下政府」。根據民主憲政慣例,行政的權力交由選舉產生的首相代為行使,奧爾德一世則負責按照選舉結果及根據首相推薦的人選依法任命不同官員。2023年,奧爾德一世作為君主在交還[[翁屬和靖]]時致詞。


奧爾德一世沒有個人的政治立場,而是為確保政局的穩定扮演超黨派的角色,發揮穩定和平衡的作用。然而在[[2022年眾聯國衝突|冠未事變]]過後,眾聯國實際上只剩下一個黨派掌權。奧爾德一世試圖平衡政府權力卻被當時的[[舜和]]內閣以過度干政為名與黨內成員對君主加以批判,令君主與政府關係一度緊張。
奧爾德一世沒有個人的政治立場,而是為確保政局的穩定扮演超黨派的角色,發揮穩定和平衡的作用。然而在[[2022年眾聯國衝突|冠未事變]]過後,眾聯國實際上只剩下一個黨派掌權。奧爾德一世試圖確保政局穩定而平衡政府權力方式卻被當時的[[舜和]]內閣以過度干政為名與黨內成員對君主加以批判,令君主與政府關係一度緊張
 
對於舜和的行為奧爾德一世雖嘗試讓步不果,無奈只得尋求表面上較為中立的永平伯爵[[李興道]]協助調和,此後君主與舜和內閣關係雖有所放緩,但亦偶會出現動輒針鋒相對的情況。如某次舜和突然驅逐冠未事變談判聊天室中的對面黨派成員,奧爾德一世只是詢問緣由卻遭舜和聲言威脅要將其一併驅逐。
 
2023年9月16日,清華外交共同體中的主要成員認為奧爾德一世早前於微國百科上編撰並發布的條目內容是對於[[大清和聯合帝國]]、[[眾聯國]]及[[域多利聯合王國]]三國的挑釁和誹謗,因此召開了特別會議,並請奧爾德一世就此作出說明。奧爾德一世對此先是質疑該會議是否以「審問犯人」的形式質問其成員國的君主,並在得到確保會議並非以審判形式進行後開始回應會議成員提問。在會議上,奧爾德一世重申其編撰條目時的原意及立場,惟會議主持方對其大部分回應皆不置可否,更在答辯尚未完成之時僅留下五分鐘供會議成員表決是否將奧爾德一世驅逐離場。奧爾德一世遂於表決程序被啟動之時自行離場以示抗議,並在事後批評該會議並非一場公平的會議或討論,而是基於政治目的,以將成員國之一的君主驅逐為前提而展開的會議。
 
翌日,[[大齊帝國]]、[[華江斯坦君憲國]]與[[大赫卡忒及里格利亞聯合帝國]]等多國政要均對事件表達關注,至此舜和政府直接挑明了與君主間的不和,同時國際上亦開始出現兩極輿論


奧爾德一世雖嘗讓步不果,無奈只得尋求較為中立的永平伯爵[[李興道]]協助調和,此君主與舜和內閣關係雖有所放緩,但亦偶會出現動輒針鋒相對的情況如某次舜和突然驅逐冠未事變談判聊天室中的對面黨派成員,奧爾德一世詢問緣由卻遭舜和聲言威脅要將其一併驅逐
爭議發展期間,域多利聯合王國旗下報章《[[域多利人]]》刊登了一篇評論,繼續點名批評奧爾德一世,並圖指控事件背受外國勢力操控。奧爾德一世對此僅表示會尊重新聞自由,並相信讀者有能力自行判斷報章內容否合理可信


==頭銜、稱號、榮譽和徽章==
==頭銜、稱號、榮譽和徽章==
匿名使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