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眾聯國衝突
2022年眾聯國衝突 冠未事變 | |||||||
---|---|---|---|---|---|---|---|
![]() 冠未事變官方文宣 | |||||||
| |||||||
衝突方 | |||||||
![]() ![]() ![]() 華國社會改革聯盟 華國愛國黨 |
![]() 丁守中再戰2022後援會 華國共和黨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 ![]() ![]() ![]() ![]() |
![]() ![]() 梁安迪 陳廷宇 | ||||||
中立方與其他參與者 ![]() ![]() ![]() ![]() | |||||||
政治支持 | |||||||
![]() ![]() ![]() ![]() ![]() ![]() | |||||||
傷亡與損失 | |||||||
上派 | 下派 |
2022年眾聯國衝突(英語:2022 Eurovian Movement),又稱「冠未事變」、「五二二事件」、「春季政治爭鬥」、「冠未戰爭」等,是指於2022年3月14日至5月22日在眾聯國發生的大型社會衝突。此事件連繫甚廣,由復興會及丁共連綫的黨派鬧爭以至到後來眾聯國與前九約國系的衝突,而國際上普遍認為冠未事變是開槓主權爭議事件以及跨國兼職論戰所引發的延續衝突。冠未事變是近代眾聯國的盛衰的分水嶺,隨着522事變的落幕,眾聯國國內發生不同重大事件,包括女皇愛爾柏塔一世退位,英韋希親皇因為預備文憑考試而減少了政治參與等,國力亦開始走向下陂。直至2022年末君皇奧爾德一世繼位後,眾聯國才得以復甦。
命名與定性
冠未事變至今眾聯國官方依然未有就事件給予命名或定性,因此導致各方各執一詞。主流觀點認為冠未事變的爆發是源於眾聯國人口過度重疊引發的跨國兼職爭議再加上意識形態的衝突。
在事件發生後,有部分派別認為事件是一場政變;但亦有派別認為這是根據眾聯國憲法第一章第十條所合理行使的公民革命權。
背景
人口政策
2021年中,為刺激人口增長,時任首相陳廷宇政府推出「歸籍政策」,無條件開放眾聯國國境,只要外國人抵達眾聯國境內,即可取得眾聯國公民身份,包括投票權。
根據眾聯國聯邦政府統計局在2021年末發佈的數據顯示,外來人口佔據了極大部份。而原本處於主體民族的平安族也隨着外來人口的增長下跌為少數民族,即使在衝突過後,平安族依然是眾聯國的少數民族(皇族),眾聯國現時已從由平安族主導轉變為漢族主導的國家。而巨大的外來人口亦引申來灌票的疑慮。
開槓問題
眾聯國聯邦政府及皇室在開槓問題上各執一辭,時任首相陳廷宇及副首相黃祺恩皆為開槓中京政府的支持者,因此眾聯國聯邦政府奉行「一個開槓政策」。然而,眾聯國皇室的立場偏向支持開槓新都政府,英韋希親皇曾代表女皇愛爾柏塔一世訪問新都,並同意新都政府在眾聯國設立辦事處,此舉惹來聯邦政府的不滿。後來,聯邦政府本意圖效彷靖康及開槓中京政府推行嚴厲措施禁止和斷絕眾聯國人民與新都政府的聯絜,但是受到皇室的壓力和反對,眾聯國對於新都政府的政策是相對溫和的,亦象徵着眾聯國聯邦政府與皇室之間的衝突愈見鮮明。
過程
爆發
2022年3月14日,華夏眾聯國首相理文侯爵認為丁共連線的宣傳手法已經侵犯他本人與其黨內成員之名譽,與丁共連線主導人黃祺恩、陳廷宇、梁安迪等人發生一系列言語衝突,此事件被廣泛視為華國春季政爭之始,然在此前已有衝突跡象。
春季政爭從2022年3月14日至5月22日,從原本的政治衝突向外延伸出跨國兼職議題、多重國籍議題,並指控「丁共連線部分人士有意以多數暴力修憲減少皇室權力,眾聯國復興會內部更有丁共連線濫用〈歸籍政策〉以廣納人才之名,行灌票之實」。在4月11日,華夏眾聯國首相理文侯爵因不滿而自行暫停行使首相職權。在此危急關頭下,眾聯國皇室只得臨時任命黃祺恩與梁安迪為代理首相、副首相,惟代理期間最多一個月,且理文侯爵得隨時復行視事。
落幕
2022年5月22日,此日被廣泛認為是華夏眾聯國春季政爭最後一場衝突事件,沙靈親皇單方面宣布解除依據〈歸籍政策〉入籍者,並建立新國民群,以皇室之名義執行上述行為,然其行為並未被奧爾德一世、代理首相黃祺恩、國會主席何正背書。至今對事次行動屬於政變、自我正變或一般越權行為仍無定論。
後續事件
颱風聯邦共和國理事梁安迪就5月22日發生之事態以華國主權不明為由,向九國公約理事會提出提案暫停華國在九約的一切權力。華國時任外相沙靈親皇以違背九約宗旨為由反對,並當即單方面宣告退出九國公約組織,收回華夏眾聯國提供九約之一切版權。奧爾德一世嘗試從中調停上述行為,並鼓勵雙方以和平談判方式解決問題。在經過丁共連線(事實上的九國公約理事會方)與復興會(事實上的眾聯國掌權方)談判,復興會以華夏眾聯國退出九國公約組織,要求撤除丁共連線等被他們視為「叛國者」之人士的國籍。而在華夏眾聯國正式退出九國公約組織後,九約制定了〈八國公約壬寅五月補充條款〉並正式改為八國公約組織。
麗山共和國理事陳廷宇就華夏眾聯國退出九約一事發表之演講內容如下:
華夏眾聯國退出九約,對我而言不代表九約的瓶頸或遺憾,我反而認為,華國的退出使得一個更完整的集合體出現了。 在座的八個成員,都是有理想、守法治,尊重國內不同聲音的國家,都是對內謹守憲政秩序、對外積極溝通的民主法治夥伴。我們可能不善於搞動聽或精緻的感官施政,但我們對於實業、對於生活模式的堅持都是一致的。我們不會因為權力受到威脅,就屢屢對外放話指稱在野黨有意圖篡位謀權。我們不會因為在選舉或政治協商的過程有所口角,就想要把對手驅逐出去。我們對於自己和彼此都有個承諾,在以群體的身份互動之前,我們首先是個體,是需要顧及別人感受、和別人互動的個體。我們沒有權利把自己的私求強加在其他人身上,我們並不比較特別,但我們尊重彼此。 這一次華國的離開,換來了其他成員很大的完整,不管是價值觀層面的統合,或是對民主法治的再追求。這次風波給了我們很重要的定位,真正的和平或穩定不是靠長期掌權,而是靠不同聲音的政治勢力之間建立一個合乎制度的對話管道。 當我們面對一個會以政變、整肅手段對待政敵的獨裁專制政府,我們也不應該關上對話的大門,我們應該盡我們所有的力氣訴求、對話。 當我的人生步入一個需要自己做決定是,無論是決策、思考或任何事情,都需要經過溝通、說出自己的想法。我很慶幸,今天,在這個群組裡面的代表都是明事理的人,我們的想法越來越一致。
聯邦政府的政策
在衝突落幕後,聯邦政府決定重振民生,推行大復興計劃,唯計劃最終隨着女皇的退位和英韋希親皇的引退而告吹。
2023年初,隨着眾聯國國力復甦,聯邦政府重新推行被譽為眾聯國歷史最大型的改革計劃,名為眾看·眾尋。